English

民间书情“神经中枢”:神话?现实?

1998-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现代商战被称为“信息大战”,在国内出版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出版社为此绞尽脑汁、怪招迭出时,从某种程度讲,谁抢先占有更准确全面的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于是,不少咨询公司盯住了“书业咨询”这块尚未开掘的宝地,北京新近成立的“图书推介协作网络”,专门从事图书选题信息服务,宣称将成为图书出版的“神经中枢”,显示了精明商家的眼光与魄力。

此举立刻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负责人对此表示“有兴趣”。

消息不灵,选题“撞车”,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久治不愈的痼疾。据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司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发布图书出版信息的主渠道主要是《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等全国发行的专业报纸,像《文汇读书周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报也刊登一部分图书出版信息,再就是新闻出版署办的《全国新书目》杂志等。当然出版社自己也必须搜集信息,跑书店,了解销售形势和读者需求等。

业内专家认为,传统的信息来源渠道最大的缺陷是“重搜集轻整理”,无论是传媒还是出版社,目前还只是以做广告为纽带进行无序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于一个拥有564家出版社、2163种报纸的巨大社会空间来说,建立一个“神经中枢”显然是有必要的。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大多出版社对此只是“关注”而已,对其能否发挥“中枢”的作用还持观望态度。

一些资深出版界人士首先提出,此举即便在理论层面上,也是值得怀疑的。“信息中枢”的首要前提是“资料全面翔实”,而目前的所谓“书业咨询公司”在这方面无论如何不会比新闻出版署占优势,所得的不知是“第几手材料”了,这样的“信息”究竟有多大价值?

人文社、外研社等实力雄厚的一流大社则对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自成体系的信息搜集方法信赖度相当高。外研社社长李朋义称,他对本社的信息处理工作“信心十足”。以拥有一支庞大而敬业的发行员兼调查员队伍而闻名于业内的金盾社总编辑王金相向记者介绍说,他们的几十个发行人员常年奔波在外,足迹踏遍全国90%以上的县,对信息公司能否做到如此深入细致,他表示怀疑。

“另外,书业信息搜集在实际运作中也是相当艰难的。”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综合信息处的李处长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民间书业信息中枢”存在的可能性。他说:“信息搜集及分析整理是个相当繁杂浩大的工程,工作量极大;信息中心有非常健全的计算机中心设备以及100余专业人员的实力,尚且远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他补充说,“新闻出版署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及的,它无疑可以最先得知新书发排信息和全面掌握整个出版界的态势。”

“连新闻出版署、新华书店都不敢称自己是‘中枢’,那么谁有资格和实力成为‘中枢’呢?”中国出版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耀明最后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中枢”云云,未免言过其实,不排除其中有“做秀”的成份,但无论如何,是蒙不了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的。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即使在出版业相当发达的英美等国家,能担此“信息中枢”的公司也不是很多,非具备相当的实力与专业知识不可。更关键的是,由于中西出版体制迥异,西方出版业不受行政干预,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运行,所以常常由书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来进行信息沟通与协调。

看来,民间“书业咨询”业若想与官方的新闻出版署分庭抗礼,目前恐怕尚不具备实力。已有知情人透露,现有的“书业信息咨询”公司经营境遇不佳,有的甚至根本运作不起来。

那么,这些咨询公司自己如何看待目前的处境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哪怕眼下再困难,也绝不放弃“书业咨询”这一块,因为这一行业的前景是极其诱人的。虽然从整体实力上不敢与官方机构相抗衡,但会在“市场需要、目前的机构又无法提供”的“空白点”上打出“特色牌”的。比如,现有的资料搜集渠道及方法,以专业的眼光看,尚有不规范、不科学之处;还有,在资料的“精加工”上,相信现代调查理念一定有优势并有所作为。

民间咨询公司急于从新闻出版署“分一杯羹”,后者对此有何反应?

李处长坦言,由于以前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信息处理不“到位”。他表示将以更优质的服务“坚守阵地”。

《全国新书目》杂志的改版就是更加贴近读者、服务市场,加大对出版社服务力度而施行的举措之一。该刊去年一改几十年不变的一揽子书目的面孔,对版面和栏目做很大调整,辟出“新书摘”、“专家推荐”、“百字导读”、“新书选介”、“专题书目”、“出版热线”、“新书发排快递”等栏目,还从今年元月起刊登由各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和以新书发排情况综合汇编而成的新书发排预报,并做适当的评介。此举既可使读者和市场及时捕捉到新书信息,同时对出版社的选题制定也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面对“官方”和民间书业信息咨询机构的竞争,各出版社自然是求之不得,因为他们将是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至少,它显示了中国出版业向市场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